• 行情
  • 出货
  • 找货
  • 资讯
我要出货 我要找货

从价格驱动到价值重构:消费理性时代下,酒企如何打造新增长曲线?

2025-07-30 10:20:56来源:华夏酒报 阅读量:12

当前,消费市场从刺激复苏转向理性修复,特别是以白酒为代表的可选型消费,正面临消费意愿减弱与支出能力趋紧的双重压力。

近年来,食品饮料类消费占比虽有提升(2024年占比达29.8%),但白酒类支出占整体餐饮支出比例却持续收缩,特别是在一线与核心二线城市,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低度化、个性化、性价比高的酒类产品。

这是一种“既要喝、又要省”的理性自我调节,其核心特征是不追求品牌符号炫耀价值,而更重视性价比、口感体验和消费透明度。

行业结构重塑:高端固守、中低端重构、区域酒突围

在消费理性深化的背景下,中国白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结构重构。这种结构性分化不仅体现在价格带之间的市场表现差异,更体现在品牌发展路径、渠道模式和区域战略的全面转型。

价格带结构裂变:由“金字塔式”转向“沙漏型”结构

这种变化标志着高端品牌稳中趋缓、次高端陷入“夹心层困境”、大众与低端市场形成新红利洼地。特别是100元以内价格带的“极致性价比光瓶酒”,正成为区域酒企争相布局的战略高地。
 

高端价格带:增长透支后的“品牌守城战”

高端白酒虽依旧保持高毛利与高认知度,但其增长主要依赖于存量客户维护与价格驱动,新增消费者拓展乏力;核心消费群体集中于高净值客户,边际消费能力已见顶;频繁涨价透支品牌信任,消费者出现“价值疲劳”;渠道端出现动销瓶颈,高端品牌正面临从“象征价值”向“真实体验”回归的品牌诉求,需通过文化再造、圈层私域、低度酒新品等方式焕新与年轻群体的连接。

次高端价格带:竞争挤压最激烈的“夹心地带”

次高端价格带面临“双向挤压”的困境,向上打不动高端,消费者愿为高端稀缺性溢价,但对“类高端”溢价抗拒;向下挡不住百元光瓶,渠道利润更高的百元产品,正在侵蚀次高端的宴席份额。多数次高端品牌缺乏清晰的产品锚点和情感诉求,定位模糊,迫切需要在品牌价值重塑与产品功能重构上下功夫。

大众与低端价格带:性价比时代的“价值洼地”与“突围窗口”

在消费理性主导下,百元以下价格带成为结构重构的核心动力,其中,光瓶酒表现尤为突出:场景适配性强,家庭聚饮、农村宴席、小型聚会均偏好“口感好、价格稳”的光瓶酒;消费认知清晰,“喝的是实在,不是面子”已成为主流认知;渠道适应性高,县乡市场、社区团购、宴席联营体等均对该价格带敏感度高。

渠道形态变化:结构重构的实质在于通路重塑

当前,白酒渠道模式正从“重度压货、高周转”向“场景适配、通路整合”转型。

渠道重构的本质,是品牌对消费场景的再组织能力。谁能在宴席渠道深耕服务力、在团购渠道控制动销率、在终端形成样板复制能力,谁就具备了结构性穿越周期的能力。

白酒行业的结构性变革已经深度展开,价格、产品、渠道三位一体的重构逻辑日趋清晰:高端靠品牌壁垒自守,但难再放量;次高端陷入定位困境,亟需转型突围;大众与低端价格带迎来“主动理性红利期”,区域酒企正迎来结构性机会;渠道必须回归服务、体验与动销为核心的运营逻辑。未来的赢家,将是那些能够构建“结构穿透力+品牌信任力+渠道适配力”的企业。
 

酒企该做什么?主动顺应消费理性,重塑品牌增长逻辑

在消费理性时代,白酒企业的增长模式必须完成一次战略性迁移:从价格驱动走向价值驱动,从情绪造势走向真实构建。

本质上,酒企是要构建以“价值感知×用户信任×场景渗透”为核心的“性价比驱动型增长模型”。这一模型的核心,不是廉价,而是“让消费者感到划算、有归属、值得信任”。

构建“高感知价值”体系:从产品竞争转向价值感知占位,平价产品×情绪链接×文化外延=高感知价值模型

理性消费者并不是拒绝消费,而是在衡量“我为这瓶酒付出多少,能获得什么”。因此,企业要做的是提升“被看见的价值”,而不仅是账面价格。

构建“高感知价值”体系的底层逻辑

“好喝”是底线:产品要有可识别的品质风格符号与稳定口感,要做到“闭眼喝也认得出”;

“好讲”是关键:产品背后要有可转述的故事,如地理溯源、非遗工艺、生态产区等,助力用户“传价值”;

“好传播”是放大器:打造文化记忆点(如品牌IP、情绪标签),让客户愿意拍、愿意说、愿意晒。

口感锚定机制:从广告刺激转向“饮用体验的共识构建” ,让客户第一次喝就记住,第二次想主动找,第三次推荐别人喝

品牌认知从“看见”走向“喝见”,口感成为白酒连接用户的核心接口。消费者品鉴培育计划,就是以极低的成本建立消费者心智锚定的“试饮场景工程”。

口感锚定机制的底层逻辑

在核心门店推行“三分钟口感体验”,由导购引导完成“感知→共鸣→复购”;

在宴席场景中组织“一桌一评”式品鉴反馈机制,收集用户真实反馈,沉淀标准话术;

在社群团购、会销品鉴中开展“口感PK赛”等互动方式,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感与话题性。

 

样板终端深耕策略:用“微网格”替代大铺货,构建可复制增长点:“终端=核心终端+试饮场景+用户触点+品牌放大器”
 

渠道不是铺货越广越好,而是要以点带面,先立口碑再放量。样板终端是最小作战单元,也是最真实的消费体验输出口。

样板终端深耕底层逻辑

精选高质量终端(核心社区、宴席门店、区域TOP店),配置资源优先级;

推行“动销三宝”,即标准陈列+试饮助销+用户社群,确保每一个终端都有运营;

制定“样板打透——复制裂变”的推进计划,用“一个点干好十件事”,代替“十个点做一件事”。

圈层运营重构路径:“宴席+私域+团购”三轨融合,共建全生态运营架构

传统公域曝光红利逐渐枯竭,圈层成为品牌高效连接真实用户的主战场。企业要建立三类圈层联动机制:

宴席圈层(人情场):组建宴席联营体,输出布场物料+动销奖励+定向返利;打造“宴席酒桌即内容”,引导客户主动分享饮用场景;

私域圈层(关系场):转化种子用户,建立微信社群、短视频互动阵地;结合社群圈层,通过“节令+生活”建立用户链接;

团购圈层(组织场):聚焦协会、企业福利场景,推出定制礼盒/员工福利包;搭建“品牌顾问+企业联络员+社群维护员”三角支撑体系,提升复购率,最终实现用户数据沉淀→场景再运营→内容共创→品牌资产积累。

重建品牌信任体系:让消费者“喝得懂、说得出、愿再买”

在理性时代,用户的核心诉求是:我凭什么信你?信任感来自四件事:

讲真实:不再浮夸、不再堆词,要用“原产地+工艺+口感+情绪价值”组成真实链路;

讲透彻:产品价值要能“讲得动人又讲得清楚”,每个导购、经销商、品鉴师都要成为传播者与教育者;

讲源头:用溯源可视化、酿酒师故事、生态认证等方式把产品“往回拉”,构建可验证、可共鸣的品牌故事链。认知转化三问法:“这个酒,我为什么喝?”→“它和其他酒有什么不同?”→“我会不会推荐它?”

讲客户价值:主动理性≠消费冷却,而是新一轮品牌进化的起点,增长的底层逻辑,必须尊重客户价值。

白酒行业面临的不是短期动销的难题,而是增长逻辑的断层问题。谁能构建以“真实客户价值”为锚点的品牌战略,谁就能在理性时代实现真正的穿越与重生。

周期性战略构建,在理性时代重构增长曲线

在消费理性的时代背景下,白酒企业不再具备“押注一款爆品就能引爆市场”的确定性。新周期的增长逻辑,需要结构合理的价格体系、与生命周期深度绑定的渠道策略,以及基于消费者认知构建的场景化市场模型,要做到“分层布局、节奏进化、感知驱动”。

构建可进可守的“阶梯价格体系”,占位消费者心智

价格带的重构,意味着企业需要布局“多价格带、递进式、高感知”的产品梯队,实现从入门级尝试到高价值承接的全链条覆盖。

构建可进可守的“阶梯价格体系”底层逻辑是,每一价格带产品都要有清晰的人设、对应的场景与传播话术;“不参与内卷、不打价格战、打价值认知战”,不同价格,不是品质叠加,而是用途匹配+信任升级。
 

构建与产品生命周期同步的渠道演化模型:从种子试点到价格管控

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,必须与渠道演化深度绑定,形成“点→线→面→控”的成长曲线,而非一上来就大铺货、大压货。

构建与产品生命周期同步的渠道演化的底层逻辑是,每个渠道要有“清晰阶段目标”和“阶段退出机制”,防止“快上快烂”;控价期尤其关键,是品牌由流通过渡为长期资产的护城河构建期。
 

构建区域市场“感知驱动模型”:五感、四场景、三角色

区域市场不只是销售阵地,更是品牌信任的发生地。品牌在区域的落地,必须构建“用户感知→场景触达→人群运营”的三维一体模型:

五感系统:用户对品牌的核心认知入口

 

四大消费场景:建立高频复购的应用生态
 

家庭聚饮搭配情绪文案/复购卡;宴席聚餐配合布场、定制化折扣;商务送礼强调礼品属性/高认知符号,提升品牌质感;社群团购推行社群领袖+话题活动+复购机制,降低获客成本。

三类关键人群角色:用户运营的三力支撑体系

 

节奏+结构+人群=增长再定义
 

新周期不是拼命“抢份额”,而是重构增长曲线——要有价格上的布局梯度、渠道上的节奏设计以及市场运营的感知系统。谁能在理性消费时代打磨出用户信任的“复利系统”,谁就能真正穿越周期,实现增长的二次曲线。

未来:战略性转机的本质,是价值逻辑的回归

白酒行业真正的战略性拐点,不是市场回暖的偶发反弹,而是企业在结构、认知与效率上,完成从“资源驱动”到“客户价值驱动”的系统性转变。

当前,市场正进入“去泡沫、去盲目、去内卷、重结构、重信任”的深水区,传统以价格推力和渠道惯性主导的增长模式,已被新一代理性消费习惯所打破。

在这个周期中,具备以下能力的企业,才可能率先迎来战略性转机。

一是能穿透结构,理解消费行为的底层逻辑,把百元产品做出记忆度、把用户需求场景深度还原;二是能重建信任,回到真实、可讲、可验证的品牌核心,不造神、不虚构,用内容、产品与体验重新讲好自己;三是能精细化运营,构建“高感知价值×高复购频率×高渠道效率”的三重闭环,既抓动销,也抓留存;四是能布局长期,在压缩期刻苦打磨修内功、在重构期抢认知,不靠情绪炒作、不赌风口爆款,而是做时代的企业,用五年心态做一个长期被消费者接受的品牌。

战略性转机,不在于一夜爆红,而在于看得穿趋势、守得住阵地、打得赢局部、转得动结构。这是一场价值回归的马拉松,不属于“最快”的人,而属于“最对”的人。(刘圣松系谏策战略咨询总经理,房长龙系谏策战略咨询项目经理)

版权与免责声明: 1.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云酒说)的文章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亦不构成任何购买、投资等建议,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。 2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